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卻話歲末除夕夜

除夕,又稱大年夜、年三十、除夜、歲除等,是春節前;也就是傳統過年前的最後一天。此日的確實日期,會因曆法而有所不同。傳統上我們都用農民曆法,由於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等,而閩南一帶,如咱金門,則稱為二九暝或三十暝。更重要的是,依傳統習俗,尤其是華人社會,除夕夜更是團圓夜,人們會一家團聚,並有守歲的習俗。在大中華地區、日本和越南家中的長輩,會發給晚輩壓歲錢,以韓國而言,近代也受漢文化影響,而有了發壓歲錢的習俗,益增此節之歡悅氣氛
一般而言,除夕源於先秦時代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所記: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邪鬼,此即除夕節令。而最早提出「除夕」這個名稱的,則是西晉的《風土記》。《風土記》中,特別記述了除夕大年夜的民間習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酒食相邀,稱「別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此習俗,經唐宋相襲,並沿襲至今。
同時《風土記》中還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驅鬼」的記載。衍至今日,在華人社會,除夕除了是最重大之節日外,更是家家祭祖之日,除了拜祭祖先後,接下來重頭戲,就是吃年夜飯,放鞭炮。當然還有在門邊貼上新的春聯,以示除舊布新之習俗,以象徵除舊佈新。
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年夜飯,年夜飯,又作團年飯,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其年夜飯的菜色,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則是「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髮菜、蠔豉等,因為「髮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近幾年來,因社會型態轉變,有的家庭不再自己準備年夜飯,而是訂購外賣年菜或舉家改到飯店、餐館吃年夜飯;但不改除夕團圓守歲的習俗。
禮時為大,站在新時代,站在普世價值之立場,我們應如何對除夕團圓守歲的習俗,賦予時代意義?
我們以為,儘管守歲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習俗,其始初之原因,其起源之考據,眾說紛紜,卻無改其兩大具有時代意義之含意,頗值我們承襲並發揚之。其一,年長者守歲,是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其二是年輕人守歲,是為了和父母長輩一起守住時光,延長父母長輩壽命。因此,守歲的意思意含對舊歲的留戀,更是對將到來的新年之希望。易言之,不管是珍愛光陰之義理,或對將到來新年的滿懷希望,均有其時代意義,此何嘗不是我們歡度除夕之時代意義?

  • 點閱次數:292
  • 上版日期:109-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