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古崗紫菜收成 農工學子採收體驗
記者:許峻魁 / 縣府報導

美味紫菜在地養殖,收穫滿滿。(許峻魁攝) 古崗社區發展協會在去(一○六)年時,接受了金門縣水產試驗所的輔導,進行「紫菜養殖」工作,而如今紫菜也已經可以收成了,協會並在金門農工養殖科主任董倫如的協調下,開放養殖科學生前往,進行紫菜的採收以及體驗,透過實際的動手做,也讓學生了解到紫菜養殖的樣貌,以及體認到討海人的辛苦。
古崗海岸在早年時,就以生產各式藻類與海菜石花等產物聞名,更還曾與鄰村發生搶採海菜的爭端,並且成為村落中相傳的軼事。而古崗社區發展協會在去年接受水試所的輔導,於今城南門外海的沙灘地上進行紫菜養殖工作,經過社區志工辛苦搭設棚架,以及數個月以來的海水浸潤成長,原有架上的紫菜苗在日前終於有所繁殖,並且已達可以採收的階段了。
此外,古崗社區發展協會並在金門農工養殖科主任董倫如的協調之下,於日前開放養殖科學生前往進行紫菜採收體驗,而這群養殖科的學生們首次體驗採紫菜,難免手忙腳亂以及生疏。
主任董倫如表示,養殖科學生除了學習養魚蝦之外,食用海藻也是養殖的範圍當中,因此學生們在學校學習過程中,也會教導到有關於紫菜的養殖。而金門目前也正在推展紫菜等海藻的養殖,培植相關產業的壯大,因此他也特別趁著目前採收期間,加上校方是很重視實際體驗的過程,因此才帶領學生來親自了解如何收成紫菜,同時也讓學生認識一下紫菜的樣貌、在金門養殖的模式,而從最初的插竹等事前準備工作,都有學生來協助,到養殖的環境是如何,養殖的方式該如何進行等步驟,都一一帶著學生來學習。而古崗社區養殖所在的位置,是屬於一個內灣灘地,而且環境相當乾淨,沒有什麼海漂垃圾,加上潮水海浪並不強,因此相當適合紫菜的養殖。
董倫如指出,紫菜放苗的時間通常在農曆八、九月左右,而紫菜適合在低溫環境,因此溫度越低生長越好,所以冬季正是紫菜生長期,而溫度逐漸攀升後,若超過二十度就可以因溫度太高,造成紫菜腐爛。而此次收成的紫菜,品質也還不錯,彈性十足。而金門這邊的紫菜養殖主要選在內灣、潮間帶、海水緩流的地區,而加上經過養殖方式的改良,不用像傳統野生是長在礁岩上,而是用延繩養殖,而南門海這片區域,不但陽光充足、海水潮汐的漲跌也成為紫菜吸收營養的來源,加上離岸不遠,採收可說是十分方便,不向傳統需要在礁岩上搏命採收。
董倫如說,受限於紫菜需要在低溫的區域,因此在台灣很少有紫菜的養殖,紫菜需要的溫度約在二十度以下,這時候成長會很好,且是越冷越好;但若是超過二十五度以上,由於紫菜沒有結締組織,就很容易爛掉,然後被海水分解,成為海洋中的營養。由於紫菜保存不易,因此金門市面上常看到的都是以乾燥後的紫菜為主,不過由於現在民眾越來越強調生鮮、以新鮮為主,不希望在加工過程中可能會讓營養流失,因此可以接受購買新鮮紫菜,回家後立即烹調食用。而紫菜所含有的營養,主要在於他豐富的微量元素上,目前民眾在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的取得是不虞匱乏的,反而是微量元素較少,紫菜生長在海中,吸收海中的營養將其濃縮。
金門何處適合紫菜養殖,董倫如說,若以純粹養殖而言,只要是內灣都可以,因此他認為可以多規劃一些海藻養殖區,由於不用動用到大工程,加上有季節性,不會對生態造成太大的改變與破壞。
古崗社區指出,此次採收的數量未如預期,但是誠心盼望在社區的苦心經營下,能讓紫菜的產量逐年增加,同時還能成為金門在地最具特色的產業文化,並透過產業經營模式的經濟收入讓社區營造可長可久、永續發展。
「紫菜」是生長在淺海礁岩上的一種紅藻類植物,顏色有紅紫、綠紫及黑紫的區別,但乾燥以後卻都是呈現紫色。這種紫色的海生植物雖屬藻類,卻可以做成菜吃,所以民眾將其取名紫菜。紫菜還有紫英、子菜、索菜等的別名,這種紅藻類植物的分佈範圍相當廣,於世界各地都有,並生長於淺海潮間帶的岩石上。紫菜的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膳食纖維等,另外像是維生素A、B、C、E等,還含有鈣、鐵、磷、鉀、鈉、銅、鎂、鋅、硒等人體必須要的微量元素,因此,紫菜又被稱為「神仙菜」、「長壽菜」、「維生素寶庫」。
而且早在六百年前的明代,當時的名醫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當中,就有記載了「紫菜可以主治熱氣,癭結積塊之症」,因此也有中醫會利用紫菜來治療相關的對應病症。此外,紫菜中還含有豐富的膽鹼成分,以及含有一定量的甘露醇,豐富的鈣、鐵元素,加上烹調方面,像是與雞蛋混合煮成紫菜蛋花湯,而金門的民眾則常佐以在地石蚵煮成紫菜石蚵湯,相當的美味並且受到金門民眾的歡迎,是獲取營養的方便菜餚。

  • 點閱次數:299
  • 上版日期:107-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