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向海致敬 談海漂垃圾問題

金門縣111年度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計畫工作小組第一次會議日前召開,中央及地方相關單位人員與會,討論今年上半年向海致敬-海岸清潔維護計畫執行得失及成果,其中去年度金門縣海岸線環境維持一定清潔度,榮獲環保署考評為特優佳績。今年度考核重點除「定期清」、「立即清」及「緊急清」等清理成果、「通報案件處理時效」、「協助去化情形」、「源頭減量作為」外,環保署將規劃「現場查核」,請各機關持續加強辦理海岸清潔維護工作。
金門縣位於大陸福建省東南方的九龍江口,廈門港灣外,每年約有500公噸來自大陸的海漂垃圾,隨著海流和風向漂到金門海岸,嚴重影響金門海岸環境;尤其大雨或颱風過後更為嚴重,不僅破壞海岸環境整潔及景觀,更影響海洋生態與水質。
去年高雄電影節策展人黃傑,費時四年的傾心之作《越界》上映,引發不小震撼。《越界》描述台灣金門與中國的海峽中線,終年漂浮著成片的海漂保麗龍、養殖漁具廢料,在金門長大的導演黃傑,有感兒時乾淨美麗的金門海洋已不復見,一路記錄調查追到福建沿海養殖氾濫的港灣,才發現金門海域的嚴重汙染,竟來自金廈之間矛盾難解的「中國的經濟夢」。
《越界》揭露了金門日益嚴重的海漂垃圾與海岸慘狀,黃傑帶著攝影團隊,冒險搭船來到小金門與廈門之間三不管的海峽中線,空拍兩岸合作的違法養殖,綿延數公里的白色保麗龍海(俗稱「珍珠海」),並實地走訪福建沿海圍頭灣小鎮,探訪當地漁民大規模投資鮑魚、海蚵養殖,這裏不僅是中國沿海最大規模的養殖聚落之一,更是金門海漂保麗龍垃圾的最大來源。《越界》讓我們看到金門海洋環境的危機,以及兩岸合作拚經濟裡的衝突。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估計每年有1,000萬到2,000萬公噸塑膠進入海洋,對海洋生態造成約130億美元損失。美國學者Jambeck發表在Science期刊的文章數據顯示,全球沿海國家每年產出2億7,500公噸廢棄塑膠,推測其中有480萬至1,270萬公噸流入海中,年年增加之海洋廢棄物影響海洋棲地環境,其中中國、菲律賓、印尼及越南等排放量排名前4之國家,均為我國鄰近國家。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組成團隊,利用大數據運算分析25年來全球七大洋區的海漂垃圾,發現風阻效應和海流都會影響垃圾分布,從亞熱帶漸漸轉移到熱帶和極區,其中以太平洋區的海洋垃圾積累最嚴重,並且有50%垃圾仍持續在海上漂流。
根據金門縣政府2011年至2015年統計,平均每年海漂垃圾量高達486.33公噸;另外幾個離島像澎湖、連江等一樣受害嚴重;針對各離島的海漂垃圾,行政院環保署於105年4月7日核定「離島3縣市淨灘及海漂(底)垃圾清除處理5年計畫」,自105至109年規劃補助離島3縣市新臺幣4億2,477萬1,000元,辦理淨灘、海漂(底)垃圾清除及海洋環境教育宣導、轉運處理及資源回收等相關工作。
目前各縣市政府常舉辦淨灘或認養海灘活動,目的是讓大眾親眼看見海岸到處是垃圾,從自己開始改變。不過,從金門各鄉鎮每年定期舉辦淨灘活動的「豐碩成果」來看,該項問題並沒有得到合理、妥善的解決,淨灘活動只是治標卻不治本。
解決金門的海漂垃圾問題,一定要將「海漂垃圾處理」議題納入「兩岸環境保護合作協議」,透過兩岸兩會進行協商,積極推動兩岸建立區域海漂垃圾污染防治合作機制,才有可能奏效;金門縣環保局107年曾推動海漂保麗龍運返大陸處理,因海廢保麗龍無明顯文字標示來自大陸地區,且大陸方亦無有效處理方式,故遲遲無法進一步推動。目前兩岸交流陷入僵局,應爭取儘早恢復兩岸政策協商機制,持續積極與中國大陸協商兩岸環境保護合作事宜,只有從源頭減少海漂垃圾,才能標本兼治。

  • 點閱次數:886
  • 上版日期:11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