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文史專家帶路 青嶼古官道輕旅行圓滿落幕
記者:楊水詠 / 縣府報導

金門青嶼古官道暨張益冑功德碑專家考察與解說活動於昨舉辦,黃振良、陳炳容兩位文史專家現場深入淺出講解,並實地參訪「張益冑功德碑」,展開一場穿越時空的古道輕旅行。(楊水詠攝)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金門青嶼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的「金門青嶼古官道暨張益冑功德碑專家考察與解說」活動於昨日下午一時三十分起展開,吸引近三十位黃金人口-五十五歲以上軍公教退休人員冒著大暑天熱情的參與,並請黃振良、陳炳容兩位文史專家現場深入淺出的講解,以及到實地參訪,也是「張益冑功德碑」重新面世及一場穿越時空的古道輕旅行。
這場「金門青嶼古官道暨張益冑功德碑專家考察與解說」活動首先在青嶼褒忠祠(張氏家廟)內,由黃振良、陳炳容兩位文史專家現場講述有關明朝宦官—張敏一生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青嶼褒忠祠(張氏家廟)的歷史。接著下來,依序走訪褒忠祠→褒忠坊→子午厝→甲庚寅申厝→張敏衣冠塚→益初墓→益初碑→下馬碑,並由黃振良與陳炳容娓娓道來,有關英坑張益冑功德碑的歷史淵源。
青嶼社區理事長張水駱表示,青嶼張益冑功德碑是明朝成化年間的豎立的,最近由張皆欣、黃振良及陳炳容三人,在英坑廢棄軍營的荒煙漫草中找到,它背後的故事,將在這次活動中公諸於世。
金門農工職校退休教師張皆欣表示,金門地區最具有歷史文化古蹟的村莊裡,似乎少了青嶼區塊,一般提到的是瓊林、陽翟等地,但確實青嶼有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歷史文化古蹟,只是未經整理出來,由他個人蒐集的有限,希望藉此活動,讓鄉親及關注青嶼歷史文化古蹟者能提供更多史料,以將青嶼歷史文化古蹟發揚光大。
張皆欣表示,黃振良與陳炳容兩位老師有提起由他撰寫「青嶼社區明朝司禮監張敏文物保存維護計畫」少了「張益冑功德碑」區塊,並在金門縣誌有記載,前後去兩次在荒煙蔓草中找到,並清出一條路,可以進入看到「張益冑功德碑」再次面世。
文化局科長周祥敏表示,黃金人口是指五十五歲以上的軍公教退休人員,並熱愛這塊土地,他們參與村落文化發展的效益會更高及成本低;近年來,我們發現很多史蹟,足以佐證擁有一千七百年歷史的金門,文化底蘊深厚,若利用這些景點優勢,可創造很多觀光客到金門一遊,體驗的閩南文化之美。
周祥敏指出,張益冑功德碑埋沒荒煙漫草五百五十年之外,前陣子找到,重現於世,前一百名看到到張益冑功德碑的是在寫歷史,並製作一分鐘的影片放於文化局網站供大家觀看。張益冑功德碑據載:原灶戶是優免均徭的,但景泰以來,灶戶除納鹽課米外,州縣官也將浯洲場的灶戶編入均徭,與農民一體科派,導致「民苦之,以是逃外郡者星散」,成化間,青嶼村之鹽大戶張益冑率其侄子大翊赴京陳狀,奉詔蠲免,島人勒石場司前,志其德。另,原浯洲場司遺址有塊立於成化十四年(1478)的石碑,應就是表彰張益冑之功德所立。張益冑赴京陳狀所以能獲得成效,其背後料與在朝為太監的族人張敏之助有關。
至於青嶼古官道歷史,據「青嶼社區明朝司禮監張敏文物保存維護計畫」寫到:青嶼古官道在明、清兩代,因青嶼社在朝為官人數眾多,尤其在明憲宗及孝宗兩代,因張敏有延續明祚,功在朝廷之因素,明英宗、憲宗及孝宗三朝大封贈青嶼張氏族人高達五次之多,及其後因科考中第者不計其數,青嶼官道肩負著官府文書的傳遞及官員送往迎來的重要任務。據鄉老說,當時在官澳有一處青嶼官員及眷屬專用的梳妝樓,從北京返回家鄉青嶼之路長途跋涉,在官澳登陸後稍事梳妝儀容,行轎至塘頭下馬後下轎步行,沿著官道經過各紀念張敏及其家人的碑碣、牌坊,一路直往到褒忠祠,祭拜列祖列宗儀式後再返家與家人團聚,如此歷經百年而不衰,弘治年間張定登進士,族人尚在官道上豎立銀台進士坊,以表彰張苗、張定父子之名,說明青嶼官道是青嶼張氏族人共同的榮耀。
此外,「青嶼社區明朝司禮監張敏文物保存維護計畫」表示,金門青嶼社區因鄉先賢張敏,對明三代皇帝功勳卓著,因此在約五百多年前在青嶼社區就留下眾多古蹟,如下馬碑、益初碑、益初墓、太常墓、衣冠塚、褒忠坊、褒忠祠、子午厝、甲庚寅申厝及重恩堂。這些古蹟目前有些已淹沒在荒煙蔓草中,牌坊不知何時倒塌,現只剩一根柱子矗立在址,衣冠塚環境零亂、重恩堂位於何處莫衷一是。除了古蹟之外,在張氏譜還紀錄眾多文獻資料,如有成化帝敕命、張敏重恩堂序及滿朝文武百官之讚語等,如此豐富有意義的文獻均鮮少為人提及與保存維護。族人於107年建置一座小公園名之為張敏紀念園,以懷念先祖張敏碩功盛德。

  • 點閱次數:35
  • 上版日期:111-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