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預防大腸癌 少吃紅肉多運動
記者:陳冠霖 / 縣府報導

藝人賀一航近日因大腸癌病逝,再度引起國人對於大腸癌的關注,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1年居癌症死亡人數之冠,金門縣衛生局提醒民眾,防治大腸癌的四個重點:一、良好的飲食習慣,香腸、臘肉、培根等加工肉品(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與紅肉(豬、羊、牛),均已被證實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建議改以魚肉、瘦雞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菜餚多放菜蔬,以汆燙取代高溫油炸、燒烤,身體無負擔。二、規律運動:不運動、肥胖,也是致癌的高風險因子,平日就需要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並注意體重控制。三、定期篩檢:讓篩檢成為一種習慣,從50歲開始定期篩檢。四、若篩檢為陽性,請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並定期追蹤。
衛生局表示,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1個人罹患大腸癌,每年約1萬5000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700多人。但事實上,大腸癌不難預防,也並非絕症;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有二分之一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症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
衛生局表示,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一、年齡超過50歲:根據國家癌症登記數據顯示,每年近1萬5000多名大腸癌個案,50歲以上就佔了近9成。二、有腸道病史:有腺瘤性瘜肉或發炎性腸道疾病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相對高。三、有大腸癌家族病史:10%的大腸癌歸因於遺傳,包含家族性大腸直腸瘜肉、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等。國民健康署建議以上高風險族群,要儘早跟醫師討論,定期安排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應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若結果為陰性,繼續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接受癌症篩檢。
國民健康署指出,實證證明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經由篩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大腸瘜肉),並經切除後可以降低死亡率。由國立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團隊,透過資料分析有接受篩檢跟沒接受篩檢的民眾,比較兩者死於大腸癌的風險,結果顯示:若篩檢率為21.4%,定期複篩率為30%時,即可降低10%的死亡風險;若篩檢率能達40%,在同樣的複篩率下,可降低23%的死亡率;若篩檢率達60%,則可降低36%的死亡率。
衛生局表示,有鑑於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國民健康署提供50至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免費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只需要將採便管帶回家,使用採便棒在糞便上來回沾幾次放入專屬的套管後,再送至符合健保特約的醫療院所,就可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採便前不須限制飲食或使用灌腸。
若已確診為大腸癌,則請配合醫師治療,大腸癌除透過手術治療外,仍要藉由專業的腫瘤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接受化學、標靶或放射治療,經由完整的治療與追蹤,腫瘤才能完全控制、才能長期存活,呼籲民眾要及早就醫的重要性,適時的腫瘤評估,如此可以減少腫瘤的復發機會,達到完成無腫瘤之健康身心狀況,以提升存活率。

  • 點閱次數:69
  • 上版日期:108-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