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金大閩南文化研究國際化 在地思考金門未來
記者:林靈 / 縣府報導

金大閩南文化碩士學位學程於日前邀請三位學者專家,分別以「思考金門的未來」為主題,發表演講。(金門大學提供) 金大閩南文化碩士學位學程於日昨邀請三位學者,包括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毛國瑞、加州柏克萊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陳江浩,及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副主席賴維鈞,以「思考金門的未來」為主題,分別發表演講。金大閩南文化碩士學位學程主任劉名峰表示,國際政經秩序正歷程著重大的結構轉型,由於金門已經解除了戰地政務,致使其不同於冷戰期間那麼被動,除了在自由民主的體制下可以自由發聲之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它可以透過閩南文化串聯兩岸、連結東亞,而這三場具有強烈國際性格的學術演講,亦是思考金門未來的關鍵策略。
目前就讀柏克萊大學人類學系的陳江浩,是透過美國傅爾布萊特計畫來台交換的學者。他研究的主題為南中國海週邊國家的藝術特質,此次他的演講,即以「戰地藝術:金馬邊界的文化建設政治」為題,說明曾經作為至死方休的戰爭工事,如何透過藝術的創作,轉而成為活化地方經濟的觀光地景。陳江浩指出,藝術的創造一直為人類的文明提供生機與反思的動力,而作為內戰及冷戰的最前線,金門與馬祖兩地的戰地藝術對於「橋」的想像也就特別的豐富,而其中所串連的,不只是金馬兩地與中國大陸的廈門與福州,也在於金馬與台灣本島及台海兩岸,甚至進一步地連結東亞;而金馬兩地的藝術,也就再現了兩地基於自身的邊界性,在中介與串聯兩地之間,建構自身的認同。
賴維鈞則是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之區域博物館的副主席,也是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的理事,藉由其專業,閩南文化碩士學位學程聘其擔任相關課程的兼任教師;賴維鈞以「地方、文化、博物館:以博物館做為策略工具之一場文化運動」為題,指出自1970年代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出現之後,地方文化成為博物館的核心課題,因其功能不再單純地只是奇珍異寶的收藏,還肩負著價值傳承及文化認同的角色;據此,賴維鈞先介紹了區域博物館在歐美日本等國的發展,再說明近年來地方博物館在台灣本島的策略,最後帶到金門的博物館。其中,他還解釋了博物館對於金門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因為金門不僅是個高度重視文化的社會,而使得博物館成為傳承文化的機構,還能結合當下最重要的數位科技,透過閩南、僑鄉及戰地等文化,串聯向兩岸及東南亞。
毛國瑞研究中國的環境政策,他以「中國自然資源與環保政策:對金門環境公正的幾點思考」為題演講,並與金大人社學院院長高瑞新對話,分享目前金廈海域有關海漂垃圾、盜砂等等相關的環保議題。毛國瑞指出,兩岸雖然都是華人社會,但是對於環境生態的看法,及政策制定上卻有相當大的不同;不過,即便如此,金廈海域的環境問題仍需解決,而學界及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還是有可能的。
主持演講的劉名峰最後表示,不管是文化藝術、博物館產業,或生態環境的議題,金門不僅可以在兩岸之間表現更多的主動性,而且還能應該將金廈之間的互動放在東亞,甚至是全球的脈絡下來理解,也就是具有國際化的思維,將在地行動地運用閩南文化,是發展金門未來的關鍵策略。

  • 點閱次數:45
  • 上版日期:11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