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鄉網絡的復興是金門發展的優勢

金門,作為閩南地區重要僑鄉,不但是早期臺灣移民的祖籍地之一,也是東南亞各地華僑華人的原鄉。歷史上,人群的移動、貿易的往來、社會的變遷、文化的傳播等,相當廣泛且頻繁。這也說明著,近500年來金門所代表閩南文化,不只是一種地域文化,更是一種跨域、跨國文化。金門,可謂早期全球化下的一個歷史現場,值得我們重視。
進一步說,閩南海外移民一方面將庶民文化帶到異地,進而融合、演繹與創造,成為華人文化多樣性的表現;一方面他們也吸納南洋殖民者的現代性文化及馬來族、印度族等異族文化,通過僑匯經濟等影響,造就僑鄉社會擁有生機勃勃的文化面貌,當然更是近代以來金門現代性的特殊路徑。這種社會轉型與文化發展不同於近代臺灣作為殖民地、以國家為中心的殖民之現代性建構,而是一個海外華僑為主體的民間社會之自發性
說明上述理論概念,其實並不複雜。每位金門海外移民及其家族背後所承載的動人故事,以及海外鄉團組織重構社群邊界、將異鄉轉化為新家園之社會實踐,還有我們在金門所看到各種僑房(僑匯所興建之閩南合院、洋樓)、祠廟等,在在呈現著社群文化的流動性與多元性。它既是大歷史,也是小故事,書寫著金門的移民記憶與僑鄉網絡。而這些內容,其實也是書寫著閩南區域史、近代中國史、東南亞史、世界史的一頁篇章。
這因為金門的歷史與地理環境的特殊性,作為一種僑鄉社會的歷史機遇及其必然性,在1949年之後並未中斷。在冷戰時期,僑鄉網絡的建構及發展,成為自由中國號召海外華人認同的一種策略,當然也是受到戰爭影響下的金門的一種生存之道;解除戰地政務之後,海外宗鄉會館等地緣與血緣關係的重新連結,除了是親情綿延不斷的傳統,放在我國的外交處境下也是一種國民外交的展現。
相較於中國大陸官方召喚海外鄉親參與家鄉建設,從中央到地方,通過僑聯辦公室搭建平台,維護華僑華人利益,深化交流等努力,我們其實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以廈門海滄為例,它作為歷史上主要前往馬來亞檳城的移民祖鄉,近年來其僑聯辦公室不斷前往檳城考察、學習、了解,當年橫跨兩地的三都聯絡局及三都聯絡分局的歷史運作,當然也對於重建僑鄉網絡、再造僑鄉榮光的發展戰略提出了具體的方案,使得海滄展現了嶄新的文化氣勢。這對於海西經濟區的經濟連結、文化內涵之豐富都有很大的助益。
提倡歷史上的華僑愛鄉精神,以及學習當代華商拚搏經驗,是金門可以做的一件要事。也就是說,回顧華僑華人的奮鬥史作為金門一種無形歷史文化遺產,並加以傳承及發揚;以及,掌握了解當年東南亞、日本各地金門鄉僑產業發展的努力與成就,進而招商引資,帶動僑鄉未來發展的遠景,其實有其必要性。
僑務工作雖然與選票沒有立即的關係,但是對金門的歷史、現代與未來絕對有深遠的影響。兩岸關係之連結與僑鄉網絡之復興,是金門發展的兩翼,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如何在過去十餘年的基礎上,政府、民間社會與專家學者共同研商如何強化海外關係,並進一步扣合到金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進程上,實為不可忽視的議題。

  • 點閱次數:1291
  • 上版日期:10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