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林務所發表「浯百」 期許在浯島綻放百合花海
記者:陳麗妤 / 縣府報導

林務所委託中興大學團隊展開調查及復育工作,歷時七年經三階段之試驗研究及育種,選育出深具經濟開發潛力的品種「浯百」。(陳麗妤攝)金門氣候適合種植球莖植物,百合即是其中一種。金門原生野百合生長於太武山麓,數量年均約2000株。林務所鑑於金門原生野百合品種保種、育種之重要性,委託中興大學團隊展開調查及復育工作,歷時七年經三階段之試驗研究及育種,選育出深具經濟開發潛力的品種,並以「浯洲百合」為發想命名為「浯百」。接續向農委會提出百合品種權申請,預計在二年培養出一定數量的種球後,再進行推廣種植,期許金門野百合能在浯島綻放!
金門縣林務所昨日於所內會議室辦理「金門產野百合『浯百』(OPS15)品種發表」,由林務所所長鐘立偉、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系教授張正以及研究團隊成員石珮萱、楊璧瑜及錡虹汝等,共說分享歷時數年投入採集、調查和研究完成階段性成果,選育出金門野百合品種—「浯百」。
林務所所長鐘立偉首先說明金門進行原生野百合之復育工作,鑑於原生種野合百保育及復育之重要性,林務所自104年7月開始進行原生野百合的復育工作。並在農委會及林務局相關經費的長期補助下,委託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系張正教授及其團隊,於太武山系,例如金門植物園、太武山等花崗岩裸岩棲地進行調查研究及採種育種之工作。研究團隊自上述地點採集234顆綠熟果實,經無菌播種,培育一萬個金門野百合小鱗莖移至金門植物園溫室栽植,經初階育苗、中階組織培養增殖,再進行高階歷時兩年三個生長季栽培,選育出適合之株型、球型及花型。
林務所說明,由於野生野百合從種子到開花須經4-5年的時間,且須生長於水分充足又排水通暢的環境。因此,金門野外的族群數量始終維持在2000株左右,也突顯透過人工的方式進行保種與育種的重要性,也是這個計畫的主要目標。歷時7年經三階段選育出具經濟發展以及栽培性的金門野百合品種—浯百。由於長期的復育工作需要專業的人力及經費維持,因此,除了研究團隊之努力外,更要感謝農委會離島建設基金及林務局相關經費長期補助,才能有階段性的成果展現。
會中,中興大學園藝系教授張正指出,金門原生的野百合具高度的歧異性,在調查的階段找到不同色系、不同香味、不同生長表現的野百合。它的物候與金門氣候四氣變化息息相關,常因降雨不足等氣候因素造成野外族群巨大的改變。金門野百合的復育過程,總計培養出超過3萬棵的種苗,期間在林務所及農試所二單位的接力整合下,才能完成各階段的育種工作。
張正也指出,目前選育出的品種「浯百」,具有苗期生長快速、鱗莖育成率高且碩大、開花植株葉片挺立形態佳及開花當天花被片呈現奶油黃色等特點,而且深具經濟發展潛力。金門氣候四季分明,非常適合球莖植物的種植與推廣,百合除了是花卉亦有食用與藥用等用途。此外,國內鮮少有原生野百合申請命名的例子,相信不論是景觀抑或結合觀光之發展,金門野百合不僅將在浯島綻放,亦有發展成金門另一項特色農產的機會。
研究團隊成員石珮萱、楊璧瑜及錡虹汝等,於會中也說明金門原生百合的特性,其非常多樣性,花被片有奶油黃色、紫色、綠色或其他紋路相當多樣,在近年投入調查過程不難發現有被移除之情形或受天候關係而影響生長,但數量都在2000株上下。經由所有人努力,歷經3階段之研究及育種從中選出一項最適合者,即公開發表之「浯百」,接續投入金門區域性試驗種植,相信在評估出田間適應產後,於社區推廣種植後,將會出現成遍黃白相間之花海景觀,也呼籲民眾如於太武山區發現有野百合也籲請勿亂摘。
林務所所長鐘立偉補充說明,歷時7年而有階段性之成果,今年「浯百」將以完成品種權申請為目標,並在溫室與田間種植試驗進行擴大育種的評估。目前已在太武山山區、公園與部分社區進行小規模的種植試驗,預計在2年培養出一定數量的種球後,再進行推廣種植階段。
鐘立偉表示,由於百合極適應金門的氣候,林務所也自培與引入不同品種百合進行景觀配置工作。今年5月鄉親即可在金門植物園、金城鎮的城鎮之心與下莊社區等,見到不同品種之百合花海景觀。

  • 點閱次數:92
  • 上版日期:11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