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金門臉譜系列─作家篇】 楊樹清 台金文化橋樑的報導文學旗手
記者:陳榮昌 / 縣府報導

1061004d1 ─文學是我的信仰,苦難是我寫作的 養分│
從小在貧困之鄉成長的楊樹清,父親是歷大小戰役的湖南老兵,母親是「三度婚姻兩度喪夫」的閩南農婦,命運多舛,談起宛如戲劇情節的家族故事,他總能談笑面對,彷彿進入他人的世界一般。他說,「文學是我的信仰,苦難是我寫作的養分」。
初見楊樹清,許多讀者常常是帶著崇拜大師的心情,心想這作家真是厲害,又是社會運動者、又是媒體創辦人、又是得遍各大報文學獎的知名作家、又是文化出版者、又是書院院長……。
再見楊樹清,覺得這人真是草根、有趣,有他在的地方,永遠不怕冷場。尤其金門鄉親藝文聚會的場子,他更是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穿梭其間,成為一座橋。 楊樹清連結式的記憶力驚人,就像一部電腦。古往今來,陳年往事,他都能如數家珍一一浮現、細訴。
眾人餐敘時,他總提著如聚寶盆的「大書包」,又取出當行動筆記的「小本子」請人留言。在餐桌上熱情分享家鄉、藝文事,散場前,才見他認真低頭用餐。因此,視他如子的詩人洛夫忍不住在他的「文學留言簿」寫下:「樹清:祝你文運天長地久,但請你安靜片刻」。
成名甚早的楊樹清,可以說是金門旅外最活躍、具高能見度的作家。曾連得多屆兩大報報導文學獎的他,不僅是國內知名報導文學作家,也是金門與台灣相當重要的文化橋樑。由於早年從事新聞傳播工作,加上心思敏銳、善於觀察,深諳社會議題結合金門大時代故事的文學敘事技巧,因此,讓他的報導文學充滿濃烈的地方關懷特色,同時又蘊含歷史時代厚度。
國立台灣文學館曾評價楊樹清,「他對下筆的素材有足夠的敏感度,能以綜觀的寫作方式,在質樸的字裡行間,蘊藏強大的文學圖像與人道關懷。近年尤以書寫金門在大時代角色變遷的題材矚目。」楊樹清年少即堅持以一枝筆、一雙腳,行走文化、文學領域,之後以報導文學特色在兩岸發光,聯合副刊曾以近整版篇幅刊出〈孤獨的鮭魚〉推介楊樹清,譽之「台灣報導文學旗手」。
和許多金門籍的作家試圖以文學來勾勒島嶼的新歷史一樣,楊樹清一直以金門為主要書寫主題、為金門發聲,曾在戒嚴時期辦《金門報導》社區報,投身金馬民主運動、衝撞軍管體制,又在解嚴後推動《金門學》,近年來頻繁往來台金、兩岸之間,也曾浪居加拿大三載,雖然心繫金門,但內在近鄉情怯、不能落定的矛盾糾葛之心,讓他寧願繼續當個土地與文學的漂流者。
楊樹清簡介:
楊樹清,報導文學作家,現任金門燕南書院院長、《金門文藝雜誌》編輯總顧問。祖籍湖南高沙,1962年出生於福建金門古區村10號。少年渡海赴台灣發展,曾任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出版部企劃主任暨雜誌部總編輯。1990年創辦《金門報導》社區報,出任《金門日報》駐台特派員暨鄉訊版主編;推動金門學研究擔綱金門縣政府《金門學叢刊》總編輯、宜蘭佛光大學及金門大學專任駐校作家等職。著有報導文學《金門田野檔案》、《金門島嶼邊緣》、《天堂之路》、《閩風南渡》、《消失的戰地》,散文《燕南情長》、《少年組曲》、《渡》、《番薯王》,小說《小記者獨白》、《愛情實驗》、《阿背》等計34種個人著作,總編輯《金門學叢刊》三輯30冊、編撰一輯10冊百萬字《金門鄉訊人物誌》。曾敲響台灣三座金鼎獎,包含金鼎獎雜誌公共服務團體獎、金鼎獎圖書主編獎、金鼎獎推薦優良圖書獎;文學創作榮獲多項重要文學獎,1998以〈番薯王〉獲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首獎,1996、1999以〈消逝的漁民國特〉、〈消失的衛星孩子〉兩獲中國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評審獎,1997、1998以〈被遺忘的兩岸邊緣人〉、〈天堂之路:掃描台灣新移民在溫哥華的浮生現象〉兩獲聯合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以〈雙城記〉、〈尋找蘇王爺〉分獲長榮環宇文學獎、台灣省文學獎報導文學獎,再以投入報導文學創作,發掘新題材、開拓新視野的成就於2003年五四文藝節,獲頒中國文藝協會報導文學創作文藝獎章。文學創作成績,亦獲藝文界票選入載文化部與文訊雜誌合作進行的《1997台灣文學年鑑》10大文學人;2007、2008,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研究生接力完成楊樹清所創辦刊物、文學創作兩本碩士論文;李木隆《解嚴前金門報導對金門發展之分析》、蔡秉蓉《楊樹清散文中的原鄉追尋》。

  • 點閱次數:1678
  • 上版日期:106-10-04